当前的时间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湖北省地质学会 > 科普宣传 > 科普活动
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
发布时间:2013-06-26 来源: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阅读次数:746
未有木兰先有山,
山名偏借木兰补。
木兰与山名俱在,
山并木兰争万古。
                           ­­——明·朱臣颐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武汉市中心城区50千米处,有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木兰山。
木兰山原名青狮岭、牛头山,是古代巾帼英雄木兰将军故里,是木兰文化的发源地。资料记载,木兰十八岁代父从军,屡立战功,被封为孝烈将军,木兰不愿为官,恳请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九十岁的时候去世,埋葬在山的北坡,就是现在的将军庙。后人为她精神所感动,建祠、立庙、树坊纪念她,先后启建了木兰殿、将军祠、唐木兰将军坊,更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将此山更名为“木兰山”。
 
    木兰山北枕大别山,南瞰江汉平原,西挽滠水河,东拥木兰湖。她不仅有旖旎的自然景观、绚丽的人文资源,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有“南瞻鄂渚通王气,北顾中原锁帝乡”之句,被明代诗人屠达誉为“木兰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
木兰山自古就是华中地区的宗教名山,香火流传至今已有1500余年,供奉神像一千余尊,佛、道两教和平共处一山,七宫八观三十六殿,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
 
    木兰山菩萨应远又应近,每年来自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宗教节日,这里更是盛况空前。一年一度的金秋木兰庙会,也就是八月初一“开山门”,来自省内外的数万香客游人齐聚于此,争烧第一柱香。山上灯火辉煌,仙乐飘飘,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让人不由感叹:木兰仙山,灵感四方。
 
 
    “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黄麻起义的队伍上了木兰山”。木兰山还是革命的圣地,红色的摇篮。
 
    1927年底,黄麻起义失败后,突出重围的72名勇士转战木兰山,以此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于1928年1月1日到木兰山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几经发展、壮大,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汇入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滚滚洪流中,从此革命的烽火燃遍了大别山。解放后,曾经在木兰山地区战斗过的革命前辈重回故地,感慨万千。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提及:“湖北黄陂县有座木兰山”。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等都兴然为木兰山挥毫题词。
 

 
    木兰山还是一座自然生态宝库,森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林区面积达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林区内溪流潺潺,林木遮天蔽日,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充分体现。各类古树名木一百多种,各类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森林,而且夏季气温比武汉城区低6~8度,为喜好外出森林越野、探险旅游、春游踏青的朋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
 
    2003年,木兰山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
 
 
    木兰山有一条蓝片岩带,地质上称为木兰山蓝片岩带,它是长达1700公里的秦岭—大别—苏鲁蓝片岩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蓝片岩保存完好,有红帘石片岩伴生,双模式火山作用明显,构造变形强烈,变形期次分明,岩石露头极佳,不仅如此,它与北侧的红安高压榴辉岩带、新县的超高压榴辉岩带构成了闻名国内外地学界的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1996年,在中国召开的第三十届世界地质大会上,这条变质带是大会选定的三条考察线路之一。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顶级地质专家、学者参与了考察,他们认为“木兰山蓝片岩是解决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金钥匙,其意义重大,木兰山及附近地区是研究中央造山带的重要基地,是地质科普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近几十年的科学考察表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只出现在西阿尔卑斯、挪威北部、北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中东部等几个巨型碰撞造山带之中。木兰山地质公园所在的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
 
 
    公园方圆340平方公里,包括木兰山风景区和周边的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等景区的一部分,在整个园区内,木兰山石景园是地质遗迹出露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园区。千姿百态的自然石景,造就了木兰山壮观的山峰和出神入化的天然美景。
 
    木兰殿、祈嗣顶、棋盘石、木兰花树……,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蕴藏着的都是木兰将军的动人传说,传承着的都是“忠、孝、勇、烈”的木兰精神。
 
    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热播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唱响木兰、唱响中国,2007年5月17日,《木兰山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公演,更让木兰山走向世界!
 
    神奇木兰山,灵感传四方!
 
    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竭诚欢迎八方宾朋来木兰山旅游观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沙湖南岸)27号  电话:027-86656256、86656240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湖北省自然资源厅  技术支持: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鄂ICP备19006739号-1